胡同心
北京多的是胡同,就像北京人嘴里常念叨的“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她们在高楼大厦的背后默默地延伸出狭长的影子。
带着不同的心态走进胡同,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心怀浪漫的情致走进胡同,你会很容易地感受到众人所说的胡同历史、胡同艺术以及老北京的人文底蕴;而如果怀着平常心从闹市匆匆进入胡同,那么你就有可能发现,胡同,代表的只是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
胡同真正迷人的地方或许正是这种富有老北京底蕴的、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
清晨,阳光漫不经心地洒在四合院的屋顶上,老树的枝叶随着微凉的风慵懒地摇曳着,发出“飕飕”的声响。胡同口的包子铺热闹起来,四、五张桌子陆续坐满了人。“来俩肉包子!”“好嘞,马上来!您先坐会儿。”店家笑盈盈地忙碌起来,利索而有条理;“小王,今儿休息啊?”“是啊是啊,还是闲着舒服啊!”街坊们笑呵呵地拉起家常,喧闹却不嘈杂;“老李,你也在啊,咱下午再杀他两局?”“成啊,今儿让你输个服气!”棋友们快活地张罗起棋局,充实而又随性……胡同里的一砖一瓦安静地记录下这些让人闲适的时刻。
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老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落了漆的朱红色大门虚掩着,透过缝隙,隐约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穿着碎花棉布衫的老奶奶坐在摇椅上,眯着双眼挑着眉毛,一边儿哼着小调,一边儿轻摇着竹扇。这样的场景静谧得像一幅油画,勾起天南海北的人们对故乡的畅想。
黄昏时,夕阳从树梢头、屋顶的草缝间洒下余晖,给胡同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静寂的胡同变得热闹起来。随后是家家户户炒菜做饭的响动,香气开始在空气里散开。扎着羊角辫儿的小女孩和穿着脏裤子的小男孩在窄窄的胡同里追逐嬉戏……小小的胡同开始拥挤起来,人们的笑脸也多了起来。
等到夜色初升,树下就多了聊天的人,说说家长里短,谈谈奇闻异事。月满树梢,喧闹过后的胡同再次沉寂,静待着又一天的黎明。
静谧、和谐、安详,这就是胡同居民的感受,也是胡同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这,就是胡同人未曾抛弃的胡同心。就像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中所写的那样,“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胡同文化的精髓不就在于那颗安逸、随性的生活之心吗?
可如今,像蚂蚁一般忙碌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儿时肆意奔跑、嬉戏时的欢乐,早已忘记了在某个微凉的早晨、慵懒地享受一个肉包子的惬意,早已忘记了闲暇的午后、闭着眼睛等待阳光沐浴的安逸。我们加速向前奔跑着,却在不经意间丢失了那颗与生俱来的、最纯粹的胡同心。那么,抽个时间去看看北京胡同吧,去看看还未被商业染指的真正的胡同,去看看在皇城脚下依旧鲜活的、纯粹的胡同,或许,原本属于你的那颗纯净的胡同心就藏在那随风摇曳的树叶间,藏在慈祥的老奶奶眼角的皱纹里,藏在捉迷藏的小姑娘脆盈盈的笑声里。
愿你我重拾一颗胡同心,能静静地站在北京的胡同口,安闲地看那一缕炊烟、一抹轻尘,听那长街里传来的欢声阵阵,闻那深巷中飘来的酒香徐徐,互相道一句“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 食安1101班 戴文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