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的“中国梦”
每个国人有了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人民实现了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题记
又到清明。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儿子因为远在美国求学而没能与我们一起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在坟前,我们告知爷爷奶奶,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家族的梦想,孙儿飞越重洋在外求学一切都好。
我父母都是出生在旧社会的农民,父亲读过两年私塾,识得几个字,母亲则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虽然父母自己没什么文化,但他们对文化人很是敬重,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文化人”。上世纪60年代初,连饭都吃不饱,要养活4个孩子着实不易,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咬牙让我们姐弟四人上学读书,期望我们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中因此欠下了不少债务。邻居都劝父母不要再让孩子读书了,不如学门手艺挣钱或者务农挣工分,好为家里减轻负担,但父母让我们继续读书的初衷丝毫没有改变。
不过,由于文革的原因,哥哥姐姐都没能上大学,作为家中的“老幺”,我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1980年,成为当年全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唯一一个“大学生”,大学录取的消息还在公社广播站广播了好几次,父母也算是“美梦成真”了。
作为彻彻底底农民的孩子,大学四年,我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因为家庭困难,学费国家包了,伙食费靠的是助学金,零花钱则主要来自课余写作的稿费。生活虽然清苦,但白米饭总算可以吃饱了,还能圆自己的大学梦,自己已经很知足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电话自然是没有的,更别说手机了,我与家人的联系方式只能靠写信,信件往返需要10天左右。每次写信回家,总是写得很慢,一是字迹不能太潦草,二是要避免生僻的字词,生怕只读过两年私塾的父亲会看不明白。父亲的回信总是很短,字迹也是歪歪扭扭,但“家书抵万金”,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我都会激动一阵子。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南京工作,按照父母的说法,是“成了城里人,吃上皇粮了”,过上了父辈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
日子虽然平常,但安定而充实。1989年,我儿子呱呱坠地,给爷爷奶奶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希望。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儿子的表现都很不错,爷爷奶奶逢人便夸自己的孙子,还说孙子以后一定能考上大学,还要出国留学呢。遗憾的是,爷爷奶奶相继过世,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孙子考上大学。
儿子没有辜负爷爷奶奶的期望,2007年,如愿考取了国内一所著名大学,2011年,他真的收到了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儿子选择了提供全额奖学金的美国高校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8月2日,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儿子在浦东国际机场高飞远行,安检登机口分别时,他没有回头,径直向前走去,一如我当年上大学时的表现。好在与自己当年上大学60个小时的行程不同,儿子飞到大洋彼岸只要13个小时,开通了国际漫游的手机,再加上互联网语音视频,真可谓是“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了。
儿子出国前,我们曾经试探过他未来的打算,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以后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对于儿子的回答,我们很是欣慰,毕竟我们只有他一个孩子,毕竟这里有他的祖先,更何况生机勃勃的中国同样充满了发展机会。虽然我不太清楚儿子对未来有怎样具体的设想和规划,但我知道,他们这一代人一定也有自己的梦想,而且他们的梦想一定会比父辈的梦想更加高远。
我在想,我们一家三代的梦想,可以算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正是人们追梦圆梦的执着付出,才让时代不断走向进步。 荣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