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笑”背后的挣扎与释然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夜深了。
窗外,月明如昼,银辉遍地。世界寂静,远处明暗灯火摇摇曳曳,似有若无。
却有一瞬间,我恍惚了。
那几点灯火似是穿越光阴,将我引入千年前的盛唐。
须臾我见隔岸新绿,春风十里,明花暗柳争醉处,渔火华灯映江船。月夜良宵,笙歌鼎沸,阆苑琼楼,人流熙攘。台上,红袖翻覆纵横,剑舞四方动。
长街沸灯,万里游龙,胡旋琵琶,惊鸿艳影。霓裳羽衣鼓声蒙绕,六宫粉黛回眸一笑。山河妩媚,车马如潮,高歌豪饮,诗酒放荡。
……
桌上,《长安的荔枝》被微风吹过一页,吹入千年前的华灯璀璨、笙歌曼舞。
那是大唐盛世,醉人心弦,尤其是长安,更惹无数人心驰神往。
九品小吏李善德也不例外。
当拼搏半生的他终于在长安拥有一方栖身之地时,却惨遭“飞来横祸”,得了个“荔枝使”的头衔,执行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
此事放至大唐,无疑,难比登青天。
世人只知荔枝紫皮红鳞,水润晶莹,一骑红尘,博得妃子一笑。
却不知岭南至长安,共五千四百里,三日奔袭的龙驹也不能敌。更何况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五千里山水迢迢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挣扎无措,一群官吏的惶惶不安,一片皇土之上万民的存亡……从长安到岭南,再从岭南回到长安,九死一生,穷尽人力之极限,耗费五万六千七百二十贯,浪费九成九,只换来长安城外一骑绝尘,深宫美人嫣然一笑。
小吏李善德在官场如履薄冰,升迁之途换来的是初心的日渐泯灭,珍重的情谊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堪一击,许下的承诺在权贵的威压面前不值一提,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似是迈向“青云”,实则坠入深渊,在情谊与权贵面前难以两全。
这不就像极了变质极快的荔枝吗?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这个腐朽的官场和光同尘。
在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他本可以有大好的前程,但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本心。在安禄山面前,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全部倾诉出来,终得一死也不后悔。
他免于一死,却被流放岭南。
幸运的是,正因如此,他逃过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长安城沦陷,兵荒马乱,硝烟四起。
他躲过了一劫,大抵这便是所说的“因祸得福”?
结尾,李善德一口气吃了大把荔枝后瘫倒在床,迢迢升官途,漫漫来时路,一切都正式画上了句号。
读罢,心情久久无法平息。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仍历历在目: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岭南和长安之间的李善德,天真烂漫、久久守着果园的阿僮,效忠于主亦忠于情的林邑奴……马伯庸先生实在是厉害,9万余字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跃然纸上,读后荡气回肠。
“妃子笑”的背后,竟有这样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过往。
细想,李善德其实是无数个凡人的缩影。他笨拙、胆小、窝囊,按部就班地走人生每一步;却又勇敢、赤诚,怀揣着满腔热血,渴望自己某天能做成些什么,“就算倒下,我也要知道自己离终点究竟有多远。”
于是,一往无前,不问归途。
入梦,我看见那个荔枝园瘸着条腿干着农活的老农。
他曾经也是阿僮眼里身居高位的“城里人”,如今却是这番光景。
我问他:“李善德,你后悔吗?”
那老农擦了擦汗,摇摇头。
他一点也不后悔。能在炎热的夏天,和家人朋友坐在一起自在地喝上那足足酿了三个月的荔枝酒,或许这才是他追求的“人生桃花源”。
过尽千帆后,他终是完成了人生的自洽。 网媒2301 孙品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