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少数民族为丰富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凝结着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分布位置的分散性、文化传播手段的相对滞后性,尤其是近年来受到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变得比较艰难,甚至陷入不断萎缩、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今,随着大数据的日渐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又一重要契机。因此,以大数据加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手段上不断突破、传播内容上不断发展,进而推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短板
一是在传播方式上仍存在“老、旧”的问题。一方面,依托民族地区自身的传播平台和媒介进行推广,依然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广泛运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传播时效性、内容观赏性方面的短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传统的电视广播等传播形式无法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地方电视台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但也仅限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知悉、了解,很难对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二是在传播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无法让更广泛的受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了解。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节目当中,一般美食、风俗习惯的介绍成为主要内容,对于其他方面的涉猎少之又少。观众对该地区的文化难以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对当地人文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解。此外,囿于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图片、文字、音频等方式手段很难对公众产生感官上的冲击,视觉效果相对较差,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大受限。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增添了“翅膀”、带来了“福音”
一是伴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宣传媒介广泛运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此前,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的传播媒介存在一些短板,使得部分受众无法切实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VR技术的运用,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尤其是随着网络直播的不断兴起,诸多博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进行现场直播,这种直播的交互性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塑造更为完整、更加丰满的文化形象,有利于树立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扩大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品牌的建立、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现阶段对于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最有利的平台就是互联网、信息化和产业化平台。例如,以云贵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作为宣传对象,打造了“多彩贵州、魅力云南”,将云贵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不断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此外,大数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网上与网下的差距,增加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如何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一是精准定位、有效宣传。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如何在海量的资讯中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传输给受众?首先,从传播方式上来说,改变之前广撒网式的宣传手段为精准捕捉,通过大数据不断挖掘受众的浏览习惯和兴趣,筛选出一批相对容易实现转化的目标受众群。其次,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推广传播策略。找准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包装,通过大数据,借助互联网、网络直播等多种现代化传播方式,有重点、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广大受众能够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增强宣传的有效性。
二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对于文化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传播理念方面需要持续更新。大数据时代,文化传播者始终要将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发展。其次,文化传播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适应新要求,要了解各种直播工具和直播手段,不断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不断更新知识面。
三是针对大数据技术应用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作出评估。传统传播媒介下,如果要针对宣传效果作出准确恰当的评估,会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大数据时代,无论是网络流量信息,还是用户的一些浏览兴趣和消费倾向,都会产生相应的信息数据。网站运营者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兴趣点,知道什么样的文化传播内容最符合大众需要等。在大数据平台的加持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有效传播也具有了更多可能。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信息技术普及和广泛使用,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时效性、传播效果提升相统一。此外,除了关注大数据发展因素,少数民族地区还需要在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独特性建设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为有效推进这些方面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22年12月2日第3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