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338期(总第499期) 2023年5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上接第三版)(上接第三版)“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策略探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策略探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策略探析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策略探析
作者:梅景辉 杨芷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媒体不仅加速了信息传播,而且扩大了传播覆盖面。互联网信息传播一改传统教育的灌输方式,拓宽了学生自主选择、甄别信息的渠道。学生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且社会阅历匮乏,在面对诱惑时很难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它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提取历史事件中的部分真相并加以拼凑,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给文章冠以“历史解读新视角”“揭秘历史真相”等标题引人注目,试图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史”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四史”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会降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度。一是未能将“四史”教育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学生的头脑中不能自发形成“四史”的知识,需要借助教师外部灌输的力量。思政课要坚持教学灌输性与启发性并重,充分发挥外部灌输与启发引导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二是“四史”教育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历史课程采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以教材为纽带,使知识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但就学生的掌握程度而言,说教灌输易入耳,却难入脑入心,原因之一在于未能丰富“四史”教育形式,缺少对知识的直观感受,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动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策略探析
加强“四史”教育顶层设计。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四史”教育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四史”教育和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等制定学校“四史”教育事业发展长期规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四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各地区学校间科研与教学资源分配,加强学校横向协作。学校可围绕课程设置、教材辅助读本统编、学术讲座研讨、网络教学、案例研究等环节进行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各校间的良性互动引领“四史”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其一,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衔接。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依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分层次进行教学。大中小学“四史”教育应始终以“知、情、意、行”为培育向度,在认知与情感层面传承“四史”中的红色基因;鼓励学生“史论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在实践中匡正学生的历史认知,以一言一行标准检验“四史”育人成效。其二,注重培育家国情怀。无论在国家还是家庭中,身处共同体中的个体要将共同体的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将“家”和“国”的得失与个人荣辱紧密相连。在“四史”的价值导向指引下,强化学生共建共享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丰富“四史”教育呈现方式。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效并举,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氛围。教育方式的“显”与“隐”是相对独立且互为补充的。显性教育注重广泛宣传“四史”知识,提升理论传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公开传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理论内涵,旗帜鲜明讲政治,突出“四史”教育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增强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隐性教育重在不动声色地在受教育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采用环境渲染、文化熏陶等方式创设教育情境,结合各类教育资源渗透进学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
  整合“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以高校思政课程为例,探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其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以近现代发展史为主线,侧重描绘历史发展进程,突出介绍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及基本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应树立问题导向,以问促学。其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要集中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注重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理解。其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深切认知无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明确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其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法治观,适当融合“四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校协同配合开展“四史”教育。思政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鼓励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学名师走进课堂讲好“四史”,从而使学校党委、思政课教学单位、宣传部及教务处等部门形成育人合力。其一,学校党委应提高对“四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肩负起推进本校“四史”教育的领导责任。统筹与思政课教学单位、宣传部及教务处等部门的分工,发挥“四史”教育铸魂强基作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其二,思政课教学单位应承担起学校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强化理论指引、教学宣传等功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从原著中悟原理,于熟知中求真知。结合时代背景,强化“四史”学理分析,拓宽学术视野。其三,学校宣传部要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四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强对“四史”的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为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教务处应完善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考核评估“四史”教育教学开展情况,依据课堂反馈调整教学任务,从而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落到实处。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3期)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