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336期(总第497期) 2023年4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上接第三版)(上接第三版)友善理念的价值逻辑、情理逻辑与社会逻辑友善理念的价值逻辑、情理逻辑与社会逻辑友善理念的价值逻辑、情理逻辑与社会逻辑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
作者:步海洋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特征日益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挑战,变革与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其中,是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问题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必须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有效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现实之需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是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育新人”的重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本身就有着庞大的教育资源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等为代表的先进理论文化资源,同时也包含了以优良校风校纪、民族传统文化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资源。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将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而非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要将新媒体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起一种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各要素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共识不足。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认识区别比较大,大部分人认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其他教师则没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未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有一种共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思政课课堂,因此在校园中的其他场所和活动现场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正是这种偏见导致高校未能形成校园内部大思政的统一战线。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形成合力。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为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关联不大,因此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略显淡薄。
  (二)各领域层次未能实现动态交互
高校由于长期受科研导向影响,普遍更为关注学科排名、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等可量化的指标,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仍相对不足。对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学校又没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所以教师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热情,宁愿把时间精力放到投入产出性价比更高的科研项目上,而不愿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学生的实践教学基本局限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联不大。对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有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偏见,认为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无益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外界压力和内生动力,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采取敷衍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逐渐减弱。
  (三)各价值诉求未能实现合理统筹
一是未能统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的高校没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诉求,使其产生思政教育集体认同感。二是未能统筹不同层次的发展诉求。有的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时缺乏问题意识,没有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中走出来,未能有效深入地开展情境模拟、参观体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三是未能统筹不同个体的心理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未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诉求予以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套,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少,教学模式单一,对教育对象了解不够充分,教育针对性不强等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各个要素主体功能责任
一是统一认知,达成共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是多教育主体、多教育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经典理论,在专业课程中、在生活工作中收获实践经验,用以补充、升华思政经典理论,以此来更好地发挥思政理论的科学指导力。
二是夯实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构建校园内部“大思政”统一战线。思政课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思政素养特别是学生思政理论素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思政课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共识无可厚非。
  三是引导理工科等学科教师深度参与思政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则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路径。
  (二)强化动态交互,稳固思政教育基础条件要素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促使相关工作能够回归立德树人本质。
  二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在教学保障工作中,高校党委需要强化自身领导工作,通过构建由党委书记直接参与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为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指引作用。
  四是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统筹规划,满足不同思政主体利益诉求
一是关注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积极回应满足思政教育主体合理的利益期盼。二是关注不同层次发展诉求,构建极具网络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三是关注不同个体心理诉求,推行人性化、精细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事宜。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江苏高教》2023年第2期)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