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的分离,建构与全球治理伦理精神的同一性,真正实现国家利益与人类福祉的内在统一。
首先,全球治理观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因为国家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建构全球治理观不可能一劳永逸。全球治理观的建构,就存在于不断地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之中。作为认同伦理的存在,情感认同只有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有机、合理的生态,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也才可以说完成了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建构。
其次,全球治理观的价值认同。全球价值观是全球治理的基石。全球治理要在多元主体之间达成一致行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认同基础上。之所以用全球治理“价值认同”这一表述,是因为其能更精准表达这种认同的动态生成过程,即全球治理的价值一直存在,但“认同”尚未达成。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鼓吹西方价值即为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需要对此高度警惕和坚决驳斥。全球治理的价值认同是遵循着共商、共建到共享的逻辑逐步生成的。全球治理及其引起的全球秩序和全球文明的合理性,取决于价值与认同的合理互动,以及由合理互动形成的合力。这些合力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形成全球治理的价值合理性。因此,全球治理观的价值认同不是靠某些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强制推行的,而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主动认可和自愿践行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始终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而加快推动全球治理价值认同的最终达成。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8月10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