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326期(总第487期) 2022年9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上接第三版)(上接第三版)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将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过程
作者:郝园园

  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新的要求为开展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赋予了重大使命。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也需要深入到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探寻和分析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真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真问题。
青年大学生思想新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变化是迅猛的,这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深刻影响。作为有10余年一线学生工作经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笔者切身感受到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代际特征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青年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关注青年大学生思想新变化,以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深化理论研究,将有益于深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战线同仁的交流,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大学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育最终指向的目标——价值认同的实现、价值行为的践行,必须要依靠大学生自身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在认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以此作为当前价值观教育理念转化的一个切入点。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过程的重要主体。从大学生的主体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作为主体在价值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首先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全面认知,其次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厚情感,再次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理论层面的教育,还涉及心理层面的触动,更涉及实践层面的转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更在于提供一种良好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场域”,使大学生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念的建构和生成。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需求和理论背景下,近年来笔者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撰写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一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明确提出:“要从大学生主体性和生活世界出发,以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线索,协力营造良好的学校及社会空间系统,在教育塑造、环境影响与自我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引导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积极践行。”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课堂教学、大学文化以及各类交往实践,是这个空间系统中重要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意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打造思政课程建设共同体;要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整合学校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形成协同发力的学校价值观教育课程支持体系。在大学文化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价值浸润,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仪式文化、校园微文化要重点关注。在交往实践中,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成长发展需求,从学校事务管理、学生社团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整合资源,拓宽平台,使学生在各类交往实践中实现价值观念塑造,磨砺价值实践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
从青年大学生思想新变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价值观认同。当前,我国正处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我国的民族、人口众多,必须形成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立足当前我们所处的复杂社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只有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对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起着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将承担起各行各业的建设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认同。因此,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相关因素、研判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同心理发生过程、思考促进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方法、有效激发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廓清,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分析和把握,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相关基础理论,对学校场域中的价值观认同教育进行探索研究。
将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大学生成长过程深度融合
“认同”是一种主体选择性较强的过程。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存在一些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需要探寻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社会思想合力,也有助于其确立自身社会角色,进而实现社会化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确,从认同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是一种主体选择的行为和过程。他们的认同来自现实的需要、利益的满足、有效的教化与规训、社会参照和群体模仿等。在认同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交替发生、相互作用。调研发现,受环境、教育、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部性和浅层次性,不同的学生群体显现出认同上的不平衡性,且在认知、情感与意志、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针对问题原因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社会发展的复杂样态、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特征以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等,都要求当前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不能仅仅通过单向度的理论灌输实现,更需要通过生成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正确认知、情感生发和实践磨砺中自觉实现。
  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需要在调动学生价值探寻兴趣、激发学生价值情感、促成学生价值本质追问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认清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应对思路,廓清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视野、维度及定位,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
  在具体的操作性层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堂教学、大学文化、公共交往实践中,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支持体系,使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形成完整的价值观知识结构;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中生发内在情感;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务参与、社团交往、社区服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其与自身生活实际相关联,实现从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到价值实践的转化。   (本文原载于2022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