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协同工作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国际形势的波诡云谲、平台力量的秩序重构、媒介信息的无间渗透,无不冲击乃至重塑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话语方式和传播效果。高校是青年学子的汇聚之场,是知识分子的启迪之所,更是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诸多外部挑战,也面临内部不稳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一方面,信息的多源异质倒逼高校管理主体思维的更新与迭代;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内部不同层级及角色之间存在着信息失衡与沟通缺位的现象。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通过一定的组织和计划,通过多种载体传播某种思想观点和政治观点以达到被认知、认同、传播、践行的系统性工作,从系统论的意义上而言,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可以促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和优化。因此,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协同工作能力,有益于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最基本的传播链不外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客体,共同构成流动交织的行动网。所谓协同工作,即在相关标准、政策的要求下,高校各组织系统协同整合管理可及的资源,运用多种媒介内容及载体,整体实现高校意识形态的全面管理。总体而言,既包含组织、资源、媒介、政策、文化、环境的全要素协同,也包含意识形态风险的预判预警、突发响应、应急处理、事后归因的全过程协同。
一是全要素协同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政策、文化、环境属于系统的外部要素,通过自上而下的约束性规制或者长期的人文精神涵化效应来型塑高校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外部要素的协同需要在国家—社会的宏观框架上进行战略性考量。除此之外,组织、资源、媒介属于高校系统可控的内部要素,也是主要的协同要素,衍生出了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媒介(信息)协同三个主要的方式。其一,协同强化组织力。在组织层面,意识形态工作以高校党委为核心,形成一个高校党委统领、行政机关重点牵头、各院系重点执行的三级组织结构,分别侧重于领导、管理、教育的不同角色。各组织之间需要在思想上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杜绝责任上行传导或者下行强压的推诿行为;在行动上增强各层级间的联动效应,畅通学校党委、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乃至思政教师的信息通道,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多平台开展思政工作,刻画思政育人的“同心圆”。其二,协同织密资源网。从传播的角度看,意识形态的资源网络本质上是一种连接关系网络。既要协同用好舆情中心、公安系统、家庭等外部的弱连接力量,形成外部的保护或者预警机制,又要把握内部的强连接力量,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内部疏导机制,通过各组织的联动进行人为干预,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干预。通过关系连接织成的行动者网络,达到进一步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网的“强制通行点”。其三,协同用好全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媒体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指出:“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积极建构适合不同平台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协同整合校内各媒体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各种呈现方式,让思政工作入眼入脑入心。
二是全过程协同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急处置机制。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刻没有停歇,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从来没有停止,高校意识形态的风险长期存在,一些有组织、有预谋的侵蚀行为依旧存在,一些看似“暴雷”的舆情事件背后存在西方势力的操纵与介入。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战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隐蔽,高校舆情治理因缺乏联动机制陷入被动,发现舆情后无从下手或难以有效处理等现象多发。互联网时代,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协同管理能力是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必修课,而全过程协同的风险处理机制则是降低负效应的有效手段。其一,协同优化前期的长期预判和事件预警机制。风险的预测绝非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全要素协同机制的运作下,形成一个一方主导、多元共治的共同体,厘清高校的风险清单,强化对不同时域的风险点预判,形成针对不同危机的早期预案。最好的突发处理机制永远是消灭在源头,而长期的预判和近期的预警机制能有效地防微杜渐,形成第一道“防火墙”。其二,协同提升中期的突发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对于线上突发事件,社交媒体平台曝出的各类意识形态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网络舆论的力量,并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处置能力。但另一方面,面对突发事件,信息的不及时、不透明使得不明真相的网民被裹挟进舆论场,充当媒体审判倒逼学校回应,这给高校的突发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线下突发事件的发酵极易转化为线上舆论,导致线上线下同步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此种情况下更要协同用好组织网、资源网和媒体网,确保各单位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介入调查、及时处理发声,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其三,协同强化后期的事后归因能力。突发事件的短暂平息并不是全过程的终点,意识形态的突发事件都值得深入探究成因并分析思考,事后归因不仅是追责,更多的是反思。通过深刻反思,进一步厘清问题的源头、事件发生的规律、高校管理链条的薄弱环节。通过层层归因,进一步强化组织要素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
全要素协同和全过程协同并非独立运行,而是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共同形成正向引领和反向规制的双轮驱动效应,使得高校工作者能够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 (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成果摘编,课题编号:DJ202112)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