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枢纽作用探讨
一、“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与理念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这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知需要升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能力不断增强,需要从“引进来”的国际化模式转变为“走出去”的国际化模式,这种国际化是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国际化,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认知变革。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需要转型升级。以往的国际化出于“竞争”目的,“双循环”发展中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共生”理念,这是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全球观。
大学发展只有在新的理念下,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应在“东西-南北”多元的版图上同时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走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路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系统升级
1.各个高校系统内各种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素资源全面升级。如自2011年来,美国实施“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化实践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行动中。束定芳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进行系统定位,系统化实现师资、课程、学生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首先面临的是提升各个高校国际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国际化的办学活力与能力。在“双循环”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下,高校要提升内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能力,通过高等教育显性人员流动和隐性文化融合进行国际化模式创新,在尊重不同国家独特社会制度文化环境下将教育资源进行“共生化”的组织,通过内向和外向国际化发展实现国际化水平提高,进而形成“双循环”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格局。
2.不同类型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定系统升级。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在“双循环”发展中不同类别的高校发挥不同层次的作用,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个层次的国际化模式:
第一,“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的国际化系统升级。“双循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我国“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使命就是在对真理的寻求、对知识的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这始终是世界大学的共识。“双一流”高校的国际化升级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升级具有引领作用。
第二,普通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这类高校需要进行学科互补性合作,延长国际化教育供应链。首先,基于自身院校教育资源特色,立足长远、做好规划。其次,建立教育国际化供应链,将特色教育资源升级为国际化供应链。最后,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协作体。
第三,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推进适合各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合作,达到合作共赢目标。高职院校国际化的优势就是适应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需求,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与国际化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综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进程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双循环”发展战略实施使得我国大学面临“走出去”的崭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态;二是“双循环”战略驱动下的大学国际化活动从以往的独立行为转化为集群化行为;三是“双循环”发展以经济合作发展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对口专业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循环”枢纽的作用机制
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必然“双循环”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循环”必须创新国际教育枢纽机制,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的重要内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需要形成兼顾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兼顾本国需求与国际需求的“双循环”的枢纽机制。
(一)提升省市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枢纽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上海、江苏苏南地区、浙江宁波、广东深圳、西南省份等,一些有远见和特色优势学科的高校,依托区域的国际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在局部范围布局组织国际化教育资源,借力地方政策支持,进行国际化合作,建立与地方对接的国际优质高等教育高地。地方类型的国际高等教育高地或园区,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需要提升为既面向国内服务,同时面向全球服务的枢纽性园区,通过国际化合作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辐射力。
(二)提高跨省市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枢纽平台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以跨省市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平台,进行大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之间由于缺乏畅通有效的交流合作通道,导致各个高校独立发展,处于一种垂直且较为封闭的管理体制中。各地教育部门把注意力较多地置于校级层面的管理上,丧失了很多区域内和区域间协同合作的发展机遇。“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走向区域化合作新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体合力,通过区域内外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流动、建立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合作“共生”机制、形成区域战略合作平台,实现国内大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共同统筹规划区域整体国际化发展,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枢纽平台,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能力。
(三)拓展国际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教育共同体”枢纽作用
在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新时期,发展国际多边关系的经济合作为高等教育多边化提供了现实基础,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关系组织的合作,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参与能力。首先,继续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识,主管部门及院校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开展的高等教育多边交流与合作,推荐专家到国际组织任职,建立学生定期参与国际组织开展的实习活动的机制。其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型,由“单线合作”向“多校合作”模式转变,形成“多边关系”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循环”的显著特征就是打造“枢纽机制”,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双循环”,以提升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江苏高教》2021年第12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