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的价值体现。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机械式地植入具体内容,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整体性和重点性的关系,既要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视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思政课的侧重点。就整体性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具有相对固定逻辑结构的整体的价值形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完整把握其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始终贯穿教学内容的主线和灵魂。高校思政课不能孤立、碎片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个具体价值理念,而应该进行整体设计,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而重点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每门思政课的学理属性、知识结构和价值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价值问题的讲授。比如,“原理”课程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概论”课程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基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纲要”课程侧重于从历史维度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基础”课程则立足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个人行为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还包括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思政课。尽管各门思政课程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各有侧重,但不能自说自话、互不照应,而应该进行优化整合,避免交叉重复,真正实现整体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是基础。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以高度抽象化和概括化的语言表达了十二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理论内涵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阐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如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渊源、现实依据、本质内涵、内在逻辑及其实践意义,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层面的价值凝练,更是社会层面的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引导大学生由思想意识转化为素养和外在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和认同。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中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进而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
最后,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既要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又要注重价值引导,努力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就科学性而言,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要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遵循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提升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按照“知道、成道、行道”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价值,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此外,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更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关系。一方面,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要突出价值导向,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判断价值问题的能力,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通过审视分析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的冲突和激荡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进而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并转化为人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日第12版,系南京财经大学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DJ202101)阶段性成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