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整体性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共融、共享、整合,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连接起来,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全局性思维。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使命和任务挑战来看,整体性理念可以作为一种创新发展的指导理念,以更好地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层次使命。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唤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国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思路愈加明晰。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以整体性理念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内外兼修、互动交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其他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社会发展赋予的责任使命要求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环境相对独立于外部社会环境,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学科整体视角,以专业化的阐释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在回应和阐释过程中,要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同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机予以分析释清,以整体系统的视角、科学理性的分析、客观公正的判断、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以整体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力量
1.积极构建教学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外在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建立教研室之间的协调互通机制,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研水平。要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从课程体系整体视角出发,做好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的递次安排、统筹协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思想性、逻辑性、关联性、层次性得以充分体现。
2.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效。要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定期交流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教育中的相关教育元素,引发学生对专业精神和价值标准的思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实践指导中,使学生从具体的职业行为和实践行动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进而实现职业行为与价值践行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统一。
3.打造双向互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要通过树立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进行引导、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以问题导向启发学生,使学生以主体身份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看待分析各种现实问题所需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立场。教师需立足新时代教育教学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觉探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以整体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1.为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积极创设条件。学校应充分重视青年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公共参与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治理理念的革新、制度的保障和平台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公共事务中来,实现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有机结合。学校需要明确学生参与校务治理的具体路径以及具体渠道,设计好学生参与校务治理的相应激励与约束规则,充分落实学生参与治理的制度支持和资源供给体系,为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
2.整体规划学生社团发展。学校应重视社团活动在传承社会文化、提升公民素养、育成学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将学生社团的规划与发展列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在指导教师、活动开展、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可以探索将教师指导社团纳入学生实践指导范围,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长,与相关类别的社团进行精准对接,提升各类社团的实践育人成效。
3.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环节有机衔接。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与个体经验、知识体系与外部社会相连接的机会。学校应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在延展课堂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长效组织形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发展需求,对社会实践开展的指导思想、实践目标、主要形式、具体要求等予以明确,使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内在统一。
(三)以整体性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格局
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在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功效的同时,应注重文化作为隐性教育力量的功效发挥,积极构建以共同价值追求为引领的先进大学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挖掘凝练彰显学校文化特质的大学精神,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有形载体,使学生在校园里能够随时随地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通过打造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广泛开设人文讲堂,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和人文素养。重视学校的广播台、电视台、出版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载体的建设,使之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面发挥出同频共振的功效。
2.积极打造一体化育人格局。全校上下要立足育人一盘棋的理念,打造同步推进、同向发力的一体化思政育人格局。要加强各类教学实践资源的互通共享,形成更加和谐的教学生态系统。要注重制度建设,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注重发挥制度育人功效,在制度建设中既要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又要体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着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本文经过摘编,原文刊载于《江苏高教》2021年第12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