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311期(总第472期) 2021年9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上接一、四版中缝)(上接一、四版中缝)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 年)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 年)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 年)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 年)
作者:甘诺 王翔

  2020年为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回顾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就、梳理问题、言明走向,有助于明晰贫困大学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一、贫困大学生研究的历史轨迹
我国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主题演进遵循着资助政策变迁的动力逻辑,将1994-2020年的研究演进历程分为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94-1998年):高校招生与学费制度从“双轨”到“并轨”
  在这一阶段,对贫困大学生的认识刚刚起步。学术论文并不多见,且文献主要集中于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自立自强等报道。随后,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应对措施和系统性研究逐渐展开,资助议题研究也拉开了序幕。
  (二)发展阶段(1999-2006年):高校扩招与贫困大学生人数激增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贫困大学生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此阶段,贫困大学生群体得到广泛关注,有关贫困大学生研究的发文量突飞猛进,研究主题涵盖资助和心理健康两大领域。
  (三)成熟阶段(2007-2014年):多元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7年,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包括“奖、贷、助、免、补”和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这一阶段贫困大学生研究的数量达到了顶峰,主题涵盖资助、认定、就业和社会支持等领域。
  (四)创新阶段(2015-2020年):“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精准扶贫”展开了阐释和部署。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内容高度契合,研究主题涉及精准资助、精准认定、资助育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
  二、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资助体系日渐完善:从“普惠”到“精准”再到“育人”
  1.资助政策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伴随着政治、经济、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加强,教育成本的日益增加而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资助政策日趋完善并体系化。
  2.资助育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自此,对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与资助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成为资助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研究:从问题视角到积极心理学视角
1.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是从问题视角切入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重病理性研究、轻成长性发展与建构;重心理问题矫正、轻自助潜能开发等困境。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000年,“心理弹性”“心理资本”“优势视角”等充满正能量的词汇逐渐进入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的视野。
  (三)贫困大学生认定:从“公开透明”到“保护隐私”
  1.贫困大学生认定的规范化与弊端并存。2007年《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聂惠认为,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存在程序机械化、认定工作涉及的各主体权责不对等、“伪贫困大学生”以及道德诚信缺失等问题。
  2.贫困大学生认定的精准化、人性化。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强调精准资助———精准分配资金名额,明确重点受助学生。但是,部分高校为执行《通知》中的民主评议环节,出现了以演讲诉苦的方式比穷,这种做法让贫困大学生的隐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损害了其人格尊严。2019年,教育部明确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这使得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从“资助”到“育人”
  1.贫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2003年是我国信用助学贷款还款的第一年,拖欠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达到40%,这造成银行对贫困大学生的信用失去了信心。在贫困大学生认定环节,教育部在2019年将开具贫困证明改为由学生本人书面承诺之后,贫困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更加成为关注焦点。
  2.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探讨。通过教育,让贫困大学生明白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法治经济、信用经济。要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转变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精神、拓宽教育途径和健全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五)社会学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贫困代际传递
1.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就业率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低17.6个百分点;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还呈现出签约率低、签约时间滞后、就业质量低等特点。
  2.贫困的代际传递及应对策略。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趋向于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一面,甚至证实了存在贫困代际传递及阶层固化的现象,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阻断或弱化贫困代际传递的策略。
  三、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的展望
(一)高校扶困助学的法治化思考
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在道德层面开展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非常有必要,但仅开展柔性的道德教育而缺乏刚性的法律约束,显然是不足的。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逐步探索贫困大学生帮扶的法治化进程势在必行。
  (二)研究主题纵深化
“十三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类立项课题中,贫困大学生研究仅占0.4%,整体上相对弱化而且主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资助和就业两个方面。对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个人努力、家庭资本、政策扶持,哪一个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决定性因素?对进入职场的贫困毕业生的跟踪研究进而探讨资助育人的长效影响到底如何?这些全面而新颖的问题不仅会给学界提供丰富的研究主题,而且还将推动研究主题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
《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在教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意见》要求,把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掌握不同区域、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受助需求和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因此,深入基层开展有关贫困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江苏高教》2021年第5期)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