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政治生态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内在要素构成的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社会现代化水平根本取决于执政党统领的政治生态现代化程度。为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集中全党及其他各政治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政治生态。
政治文化建设:增强政治生态建设的人文价值旨趣。政治文化反映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及其主体选择水平,政治生态的生机活力和发展势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承载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凝聚力。为营造“十四五”时期政治文化生态新气象,应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契合和融会贯通,把握中华文化脉络谱系,发掘、提炼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当代价值;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科技创新动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在文化业态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新执政理念,推行公正廉明的廉政文化、忠诚担当的政治文化、勤政爱民的诚信文化、宽容大度的善治文化、依法治国的法治文化,构建以民为本的党政军民融合发展的政治共同体,不断强化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生态价值旨趣。
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政治生态关键主体的“头雁效应”。干事创业是党政干部的重要职责。作为“关键少数”的党政干部能否带头干事创业,对于政治生态建设局势起着决定性作用。政治生态建设状况如何,首先取决于党政干部是否愿意干事。要看其是否具有主体责任感,能否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崇高历史使命,树立坚定的理念信念,是否具有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取决于党政干部能否创业。看其是否具备开拓创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主动克服本领恐慌的短板、专业能力不强的弱项,积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否有效发现和利用人才资源,推进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推进人才优势和理论政策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再次,取决于党政干部能否果断决策。能否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学思维方法,审时度势,认准时机,把关定向,精准施策,提高产业升级换代和现代化建设水平;是否善于制定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在面临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应急管理措施,化危为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后,取决于党政干部能否发挥“头雁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十四五”发展新时期,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克服自身困难,公正无私地领导群众干事创业、闯关夺隘,增强吸引团结群众、凝聚组织力量的能力优势。同时,要激发各种要素主体创新活力,通过制定科学有力的激励保障政策,推进组织系统先进带动一般、落后追赶先进的因果连锁效应。
党内政治生活:保障政治体系“内稳态”有序演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治生态系统能否有序运行,根本取决于执政党自主制定的理论政策可行性及其落实效能。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客观上取决于其提出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体共同意愿诉求,显示先进性、科学性、正义性,主观上取决于是否体现自身使命的价值理念以及发挥主体性的制度自信及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应在增强理论政策针对性、实效性和主体素质能力培育中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本领,确保社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发展过程的有序运行。其次,必须加强法治德治建设。应提高宪法对国体内容与政体形式的权威影响力,推进法治体系和德治体系的健全完备,加强法治工作与德治工作的协同配合。最后,必须从严治党。应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既规范有序又激发民主积极性,推进依规治党,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廉洁政治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和政治监督机制,构建规范化、程序化的党内政治生活长效机制,力求以党内自我革命的内增长活力和内调节功能带动社会革命的蓬勃生机,以党内政治系统的“内稳态”奠定和保障社会生态的规范有序与协调发展。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政治生态良性循环。政治生态环境状况折射出执政资源组合的效能。良好的政治生态必定是充分调动各种政治力量、科学配置政治资源、推进各要素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为营造“十四五”时期政治生态新发展格局,应着力做好三项主要工作:一是推进执政党的统筹领导。统筹推进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总体布局,在强化战略布局的政治决策能力、有效配置要素主体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引领能力中,实现党对社会的全面领导。二是发挥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既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强调摆正梳理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改善各种政治力量公共协商治理方式,推进民主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确保执政党的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以及民众多样性诉求和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从而保持政治生态的和谐发展。三是推进社会资源整合。为应对新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新转型、疫情引发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等复杂局面,更需要执政党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重组与合理配置,充分激发各要素主体的创新潜能和社会价值,推进社会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使一切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充分涌流,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7日第8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