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96期(总第296期) 2020年10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儒家伦理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播路径儒家伦理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播路径我校成立校史馆学生宣讲团我校成立校史馆学生宣讲团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风建设转型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风建设转型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风建设转型
作者:新闻学院 毛颖

一、需求侧发展背景下高校学风问题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总是高举着社会需求的大旗,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教育规模。但单纯量的叠加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新兴人才的质的需要,结果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无法匹配,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
  正是单一片面地从社会需求出发发展高等教育,大学成了居于社会后端的跟从者而非引领者,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随之旁落并为社会服务所取代,教育的本质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臣服于社会的功利化办学模式的出现成了一种必然。
  基于此,学风问题积重难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带来生源质量问题,而低质量生源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对高校学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负面影响之大不容低估。高等教育供给错配、结构失衡加重了就业难题。中小学围绕中考、高考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模式积重难返。高校大学精神的普遍缺失,导致大学生的短视行为,强化了大学生的投机心理。高校功利化办学导致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丧失。因此,面对需求侧发展背景下高校学风的严峻现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正视、重视它。
  二、学风建设现状迫切呼唤供给侧改革
经济上的需求方只有一个消费者,而“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一是学生,二是社会”,内外有别。也许是因为社会太强势,我们总是过于关注社会的需求而顾不上学生的需求,总是简单地把“就业”当作社会与学生双方需求的联结点进而认之为学生的“终极”需求。从这种错位的需求侧发力,学风建设就难免要误入歧途,滋生出种种弊端了。
  以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以考风考纪与诚信教育为常规、以“学风建设竞赛月”活动为标配、以课堂考勤与晚自修检查为抓手的学风建设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型”建设模式。按照设定的专业去控制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按照设定的底线去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既不顾及知识经济社会必然带来的剧烈的行业变迁趋势,也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普适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终归缺乏有效的主动“引领”而滞留在无效的被动“控制”上了。这种模式必须打破,而要打破它就只能诉诸供给侧。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学风建设转型
1.转型——始自理念的转变
学术性是大学成其为大学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之处。无论是当年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以及西方大学早在洪堡时期就已明确的“把自由地探索未知和养成人们探索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都彰显了这一大学精神的核心理念。大学不是不要服务社会,服务社会原就是大学的功能之一,但大学的核心功能始终是也只能是人才培养;大学办学不是不要考虑社会需求,但只能在坚守学术性的前提下去满足它,因为社会对大学最大的需求是人才供给,最根本的需求是引领发展。一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只会逐步丧失其存在价值,最终被淹没在社会需求的茫茫大海中。
  理念必须转变,转变实为回归,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大学的本原。以学术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这就是我们大学必须坚守的办学理念。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不为市场规律所迷,不为社会需求所惑,真正全面地去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才能不忘初心,不为“就业”所左右,矢志不渝地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去重构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引领型”学风建设模式的成功转型。
  2.转型——要在体制的重构
要坚守学术性理念,就必须打破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学术性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与以“硬性”控制、“刚性”指令和“显性”约束为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格格不入,需要的是“软性”的人文关怀,是“柔性”的价值认同,是“隐性”的文化激发。因此,最契合大学管理的体制只能是文化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
  学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表征,是一所大学主流文化价值的终端显示;学风建设,本质上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校园文化创造行为。可以说,学风问题的根子就在文化的缺位上,而解决学风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就在文化建设上,要以文化建设浇灌学风之根,应让学风建设充盈文化之魂。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以文化之魂引领学风建设,就抓住了学风建设的龙头,找到了学风问题的治本之策,摒弃了以底线控制、外部强加为特征的旧有模式的低层次无效供给,实现了以文化引领、内部激活为特征的新模式的根本性有效供给。这样以文化人,以共享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发展,以人文教育涵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意识,则优良学风的持续生成就指日可待了。
  3.转型——重在机制的创新
学风建设从属并服务于人才培养,学风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相呼应,“引领型”模式呼唤着“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构建。
  全员育人,要求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总动员,是所有教育主体要素的全投入;是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各尽其责和有机互补。正是有了全员育人这一坚实的机制基础,我们才能构建起学风建设的“三风”联动机制,让学风建设在校风建设的土壤环境中深深扎根,在教风建设的雨露阳光下健康生长,有效避免旧有模式因缺少支撑和保障条件、缺少有效供给而孤军奋战的低效、无效做法。
  全过程育人,是时间上的动态的纵向贯穿,更是育人步骤上的有序推进与梯次上升,应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成才需求和心理发展阶段,配合课程的有序展开去系统设计,统筹安排,按学年逐学期分步实施,让学生始终在充足的有效供给中顺利成长,在为之搭建的发展阶梯上不断攀升。
  全方位育人,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素养、知识、技能三者应全方位发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探求知识为主干,以实践操作为枝叶,着眼于整棵树的蓬勃生长,聚焦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盯着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应全方位配合,特别是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政府,首先要将办学自主权归还给大学,其次还要引领社会、家庭并带头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这样大学才能排除各种干扰,获得各方支持,独立自主地发挥其职能,有效铲除令大学屈从、迁就、庸俗的生存土壤,让学术自由理念、文化管理体制和“三全育人”机制有处生根。
  有了理念、体制及机制的支撑和保障,“引领型”学风建设模式的构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以高端引领、激活内需、激发自主发展为特征的新模式一旦建立起来,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供给体系就形成了,我们就能彻底消除旧模式所固有的功利性、短期性和被动性,全面开创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江苏高教》2020年第8期)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