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誉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话:每一届学生都是最特别的存在,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段最奇妙的旅程……在日前我校揭晓的教学公开赛评选结果中,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梁誉获得一等奖。走近梁誉,发现他的身上洋溢着青年教师的朝气与活力,还有那份坚定与执着。自2016年8月博士毕业来到南财,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踏踏实实,上下而求索;对待学术,他辛勤耕耘、刻苦钻研,砥砺前行,短短几年时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6项,多篇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公共行政评论》等CSSCI期刊。他所建立的“师生同构”型课堂教学独具特色,深受学生欢迎,获得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我校“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梁誉,聆听他的人生故事,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吧!
坚守初心,与教结缘
高中时代,梁誉就与社会保障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选择高考专业的时候,平日喜爱时事政治新闻的他一眼就相中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一新兴专业,认为这个专业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专业,包括他的长辈、亲戚、朋友,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并且一以贯之,本科、硕士、博士一直专攻这个专业。
在本科阶段,梁誉好学上进,担任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并且积极参加老师研究的课题,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跟着老师出去做课题,不但增长了很多知识,而且增加了社会阅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因为平时做课题的积淀,促使梁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考研。
2010年,梁誉考取了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愿以偿地进入研究生阶段作进一步专业深造。由于河海大学水利方面比较有特色,所以梁誉参加了很多水库移民安置方面的课题。正因如此,他多次走访大西南、大西北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调研,亲身感受民生的疾苦,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促使他下定了读博的决心。
2013年,梁誉考取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对社会保障这一领域的热爱和一以贯之,使得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状及发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读博的时候,梁誉对教书育人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他表示,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很大部分得益于自己的导师林闽钢教授。林闽钢教授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著名教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从教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好每一节课。“在上课的前一天,导师总是会把其它的工作放到一边,把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课程准备上,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梁誉说,“导师就是我的榜样,虽然达不到导师的高度,但是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正如梁誉所说的,如今他也会花将近一天的时间来精心准备下一次的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多元课堂,言传身教
“虽然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是不能忘记的是,教师的首要使命是教书育人。”从2016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梁誉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并把参加教学公开赛当成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检验。
梁誉说:“我承担的‘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和‘社会福利与救助’这两门课都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同学们听起来会感觉比较枯燥,学起来也会比较吃力。”所以,从2017年开始,梁誉开始探索新的授课方式,改进部分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深度。比如说小组讨论,梁誉每两三周就会布置一个时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议题,供同学们课下进行思考。同学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最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参与讨论。此外,梁誉还结合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争论性议题开设辩论课,针对所授的不同课程设立不同的辩题供同学们进行辩论,比如“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中的“基于国际比较结合我国国情,中国是否应该建立长期互利保险制度”,“社会福利与救助”课程中的“当你的父母年迈的时候,是否应该把他送到养老院接受机构养老”……通过这种辩论形式开展教学,极大提高了同学们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同学们自我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上梁老师的课真的是非常有意思,书上大段的学术知识,在梁老师口中都能以新潮的网络‘梗’表达出来。这种神奇的组合,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真的是寓教于乐。除此之外,每两周的社会保障时事政策回顾增加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校学生会主席唐亚伟评价说。
2018年初,梁誉创建了“励学青年学术坊”这一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术性组织。通过线下组织、线上宣传的方式,开展了读书会、微讲坛、实践行等系列活动,服务于我校本硕专业的精英学子,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指导。“励学读书会”上,梁誉通过指导并带领同学们阅读相关管理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教授学生如何阅读与学习经典,以增强理论素养,拓宽研究视野。“励学微讲坛”上,梁誉邀请校内外的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举办主题讲座,或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提供议题,交流讨论,展示研究成果。“励学实践行”中,梁誉带领同学们走进社区、街道、社会组织、公共部门等进行社会实践与课题调研,了解民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个平台慢慢成为了(下转二、三版中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