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85期(总第446期) 2019年12月1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论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突破与重点领域论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突破与重点领域论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突破与重点领域(上接第一版)(上接第一版)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党校办 尚方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在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创业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是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学培养目标,推动财经专业大学生创新发展、自主创业的重要前提。
  一、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模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对这一培养目标的认识相对模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存在偏差,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等同于职业规划,片面重视就业技巧、演讲答辩技巧等,忽视了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塑造,降低了财经类专业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环境的参与度。
  2.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也需要实践项目的培养,但是目前在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现行的教育培养机制不仅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还会限制学生的参与范围,拔高创新创业门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片面关注技巧,忽视理论素养,从而造成创新创业培养误区,影响创新创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财经类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已经趋于饱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新课程,其课程构建,以及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课程内容与财经类专业课程难以实现有机融合,教师更多的是从宏观视角讲解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从微观视角对财经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分析。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多数财经类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现明显的“短板”。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缺乏责任心,课程讲解敷衍塞责,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学习的需要。
  5.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不完善
从近几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培养中,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是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多数财经类高校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服务设施,与企业合作能力不足,对当前创业扶持政策的利用不够灵活,工作室的建设不完善,创业基金管理不科学等,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6.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学培养,前者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能力层面的考察,因此,通过分析学生理论课程的掌握情况,难以真正体现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以及学生应对未来创新创业环境的能力。但是目前,在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过程中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现象,这样的评价机制难以获得系统客观的评价信息,影响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
  二、财经类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相关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
财经类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设置进行针对性安排;应着重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角度实现课程的渗透,从思想层面转变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
  2.创新培养方式,健全培养机制
财经类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对学生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与塑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夯实创新创业理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品质。教师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培养机制,拓宽创新探索空间,模拟创业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3.完善课程体系,奠定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财经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围绕学生主体,立足专业课程,根据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素养需要,推动课程融合,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课程平台。高校要从基础理论入手,从宏观角度渗透创新创业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参与氛围。
  4.推动资源共享,加强师资力量投入
对于财经类高校而言,尽快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极为迫切。当然短时间内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是不现实的,对此,高校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聘请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优化本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对财经专业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素养。
  5.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多元教育因素
创新创业需要相关激励机制的有效支持,财经类高校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来讲,应从薪酬待遇方面调动其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讲,可采用学分置换的方式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根据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争的获奖情况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6.健全考核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
财经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中应从学生的整体培养效果、对课程的实践情况,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高校应根据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与结果,利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企业、社会机构等第三方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价系统,根据信息分析形成导向性结果,并结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情况,建立相关性分析,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长效机制。
  7.推动教育联盟,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单纯依靠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它还需要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以及校外资源的支持与配合。基于此,财经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获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与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的合作,利用不同主体间人才、资源、平台、政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动力。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2019年第26期《才智》)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