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84期(总第445期) 2019年11月16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感国强盛作感国强盛作感国强盛作南财网红猫南财网红猫永远的塞罕坝永远的塞罕坝立冬立冬晴空的约定晴空的约定(上接第一版)(上接第一版)本报编辑部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永远的塞罕坝

  我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广袤无垠的林海。
  在这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地丘陵,来往的鸟儿无枝可依,漫天的黄沙如野兽般凶猛,将天地严严遮蔽,枯草随处可见,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生机与活力。放眼望去,风沙漫天;低头俯瞰,满目沙砾。
  这里,是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的坝上,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南部边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的交接处。历史上,这里曾是大清王朝最为著名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史料曰:康熙至嘉庆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在木兰围场“肄武绥藩”106次。
  昔日的塞罕坝风光秀美、禽鸟繁集,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天然名苑,享有“千里松林”的美称。可是,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这里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清代同治年间实行开围放垦的农业政策以后,所谓的“千里松林”便逐渐被砍伐殆尽,原本“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灰尘漫天的地步。
  1962年,第一批林场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开始种植树木。一株,两株,十株,百株……他们凭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无畏精神,风餐露宿,不惧艰苦,为这片荒芜添上了一抹翠绿。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必将有果,即便自己老了,还有下一代,下一代老了,还有下下一代。他们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坚守那份希望,望着几百亩纤细却顽强的树苗,他们心中涌现的是无尽的甘甜。
  就这样,塞罕坝人凭着骨子里的坚韧和执着,在这个近乎荒废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虽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默默无闻,但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掷地有声。
  如今,成百上千亩的森林蓊蓊郁郁,放眼眺望是深浅不一的绿色。春风拂来,林涛阵阵;夏阳照耀,光影斑驳;秋露降临,层林尽染;冬)飘落,银装素裹。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林场里,植物在这里扎根、生长,野生动物在林间繁衍、奔跑,这里涵养的大量纯净水源可供华夏人民饮用、生存。
  每年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这里观光游玩,欣赏这举世瞩目的人工林风景,惊叹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中国雄厚的历史底蕴与悠久的灿烂文明。
  我闭上双眼,脑海里浮现出前辈们前赴后继的背影,不知不觉间,泪水湿润了双眼……塞罕坝,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是云彩之故乡,森林之海洋;它是世上之奇迹,人间之天堂;它是中国的骄傲,是所有人心中永远的圣地。
  那代人所彰显的,是那即便过了千百年仍闪烁着耀眼光辉的“塞罕坝精神”;是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坦然和决心;是那毅然决然走向风暴中心的勇气和坚定。他们,就是无所畏惧的战士!
  在我心中,有一片土地,它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奇迹!永远的塞罕坝,永远的人间天堂。 人资1902班 赵宇佳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