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81期(总第442期) 2019年10月1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伦理意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伦理意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伦理意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路径优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路径优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路径优化(上接第三版)(上接第三版)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路径优化
作者: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陈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达到了97.5%。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近年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业态越来越多地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便契合人群的使用习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个体的生活,并对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为适应这一新趋势,众多高校也开始发力于移动互联网,将学生事务、教务信息等搬到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高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制度化要求,也开始主动与移动互联网平台融合。
  一、高校信息公开的特点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要求在办学活动中以及对外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产生、制作和获取的信息(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办法》进行公开。
  1.信息公开面向的对象。高校信息公开广受师生员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校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深耕某一科研领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更为崇尚自由民主;学生群体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普遍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思想更为活跃和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普通教职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高度关注着学校的改革及发展,是相应改革措施的利益相关方,对其反应更为灵敏、意识更为强烈;高校本身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毕业校友、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新闻媒体都时刻关注高校的一举一动。
  2.信息公开的内容。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包括党委、行政、教授(学术权力)、学生以及校外方面等各方积极参与高校运行与建设,信息公开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具体行政事务,转而成为一种制度设计。2014年7月,教育部以通知的形式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涉及基本信息、招生考试信息、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人事师资信息、教学质量信息、学生管理服务、学风建设信息、学位学科信息、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和其他信息,共10个大类50条具体项目,就高校招生、财务、人事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作了细化和明确,清单事项基本涵盖了高校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3.信息公开的方式。《办法》在“公开的途径和要求”章节中,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做了原则性要求,即“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往的公开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移动终端内容的开放性、沟通的交互与即时性,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公开时效、形式规范以及内容严谨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必然随之变革,紧随而来的是用户信息获取手段和习惯的改变。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众多高校开始依托于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信息公开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被动的定位。移动端口没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改进,定位存在不精准问题。二是规划的缺失。未能对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平台的功能进行全面掌握,移动端所独有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低效的运营。信息公开所涉部门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运营思维,多数存在低效化问题。
  三、“移动互联网+高校信息公开”的优化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需要面对新的问题、迎合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构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化工作格局。以校长办公室为信息公开工作核心,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处室共同参与,加强校内校外之间的相互联动,强化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针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事项,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并加以整合,构建上下联动的机制,进而形成合力以期能够迅速、高效地处理公开请求,切实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获取高校信息的权力,进一步促进高校依法治校目标的实现。
  1.完善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我国坚持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信息公开必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进而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负责实施、工会主动配合、纪委监督检查、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进而引导和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参与到学校的事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权力,支持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依章程合理行使自身职权。在这一进程中,依法依规是前提,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信息公开有序、健康运行是关键。
  2.合理定位“移动互联网+信息公开”模式。作为信息公开主体的高校必须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是中性的技术手段,是其与教职员工、学生群体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的纽带与桥梁。首先要做的就是发挥好平台功能,积极搜集各方的合理建议,把各方广泛关注的情况予以对外公开,这是尊重和保障受众群体知情权、参与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体现和回应。继而是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反馈功能,实时了解受众的反馈与回应,通过整理分析以期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优化升级。
  3.合理规划和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两微一端”的多元化公开新模式。微博平台具有互动性强、及时性好的特点,可以在即时公开信息以及优化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作用。微信使用广泛,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作为公众手机必备App,在发挥公示、公告、做好政策导向等宣传工作方面,能够发挥功效。专用App平台,可以作为手机流量入口,充分发挥反馈作用。由于App客户端可以专门定制,自行设计特色项目,应当专门留下信息公开的接入端口,应用App平台分类发表信息,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公开栏目的具体情况。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2019年06期《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