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79期(总第440期) 2019年9月1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上接第一版)(上接第一版)基于胜任力的HRM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基于胜任力的HRM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基于胜任力的HRM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作者:法学院 龚莉红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
  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一、诗意思想政治话语的哲学基础
首先,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美”与“善”相通互融的哲学本质属性,形成美育的内在基础。教育者在传递美的同时,将美中“德性”的部分展现给受教育者,让“美”和“善”统一起来。审美的活动有益于“善”的传递和教育。
  其次,从西方哲学角度,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在黑格尔看来,美是具体理念的形象化、具体化、外化的表现。因此在美育的阶段,通过艺术的绘画、舞蹈、歌曲、雕塑、音乐、摄影、戏曲等方式,满足人类内心更高的心理旨趣,从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对崇高、美、道德的回响,在艺术演绎过程中,通过艺术形式的二次创作,传递出来的精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感性的熏陶、提升、升华作用,在“美”的引领下,达到“善”的彼岸,最后达到德育的效用。
  第三,“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在中西双方的哲学思维上找到了融合点。学者戴锐教授提出“德育美育化”的观点,在他看来,“德育美育化的基本含义是‘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是以德育为目的、德育为本体、德育为形式、运用美育的规律、美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影响品德心理,从而实现德育目标。”逻辑上和审美上的完美统一,智力发展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一致,使人感到精神世界的崇高性、多样性、具体化的统一。
  二、诗意的思想政治话语表达体系构建
第一,“话语”(discourse)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的“诗言志”的文艺传统中,就带有话语建构政治教化的作用。《诗经》中有“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诗以言志”的表述。中国古代的《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具有“话语”的表述作用,同时也有“隐喻”的作用,兼具了西方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第二,对西方哲学家而言,“话语”更具有自然哲学的色彩,是语言学中的概念。“话语”在逻辑构成上,建构了理性的政治教育王国。西方的语言学有着科学的学科属性在其中,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为数学关于世界之真实、赫拉克利特的“变之哲学”、琉息帕斯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对逻辑学的追寻、柏拉图对西方传统语言的语法思考,都体现了西方对“话语”的科学解构,对修辞学、语法、语言符号的本体论思考。中西两者的语言哲学各有偏颇,西方多为条分缕析的内部结构分析,如同显微镜一样照射着语言;而东方多为写意山水般意境追寻,最后难以建立其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第三,从“话语”本身来看,话语的独特性带有着国家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含义。“话语”(discourse)是通过声音或者书写符号来表达意义的语言行为。从东西方文明初创开始到启蒙时代、再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启蒙阶段,甚至于当下的后现代哲学反思,都与语言息息相关。“诗与思”代表的语言与哲学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们对整体世界的认识的表述上面,人类从开始有了语言,通过话语来表述,就拥有了思考世界、表述社会、认识自我、管理社会、引导舆论的能力,话语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重要程度,无疑是带有启蒙式的原典作用的。
  三、诗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营造
首先,在顺利传递“国家意志”的前提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美学的理念,用诗意的形式来呈现。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创造出具有诗意特色的教学模式,在统一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将艺术融入德育,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求和对道德的领悟。
  其次,改变课堂师生教学地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将“理性思考”融入“感性美学”中。变“说教”为“感悟”,在优美、诗意、有意境、有魅力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情感、知识、价值观之间的互相交融,对美的灵性自然激发,使得学生融入了“真善美”的境界,达到《礼记·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在“美的历程”中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再次,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上,更突出教育艺术的研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资源选择上,教学课程的内在蕴含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世界艺术长廊中的绘画、歌剧、诗歌、舞蹈、音乐等内容皆可以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资源内容极大丰富了师生视野,在学生学习中,积极性、探究性、创新性、艺术感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诗意化,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积极的精神追求、优良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精神品位。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诗意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层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建全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四、营造诗意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第一,显性的校园文化陶冶学子情操。显性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总体规划:楼堂馆所、校园绿化植被的布置;校园景观雕塑的设计修建;校园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地的布置、设计、修建;高校的标识、标语、橱窗、教室、标语栏等设计布置。“名言警句”“校风校训”“雕塑雕像”都蕴含着大学的精神风骨。
  第二,高雅艺术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也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这些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和水平都有积极的裨益作用,能使大学生体会到高雅艺术带给他们心灵的润泽和享受。
  第三,隐性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通过品牌活动传承的校园文化内涵,努力塑造每个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高雅、优秀、精致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感受、学习、欣赏高水平、高品位文化的平台,以此整体带动提升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本文经过摘编,原载于2019年03期《江苏高教》)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