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旋律
电影《调音师》讲述了主角阿卡什在自称为了感知音乐而装作盲人期间,与苏菲坠入爱河,尔后目睹了两场谋杀等一系列事件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初为了感知音乐的阿卡什已经不在了,他为了维持与苏菲的关系假装盲人,为了苟活而不愿意指认凶手。在遭遇失明、差点被挖去肾之后,他的内心也变得盲目了,不仅绑架了西米,还勒索钱财,最后的最后,用西米的眼角膜重见了世界。
影片最精彩的莫过于它的剧情反转。就在我们都相信阿卡什是因为头部受重击而丧失视觉时,他取下了遮挡视线的隐形眼镜;就在我们以为阿卡什会勇敢指认西米为凶手时,他转眼便在自己原先的证词上签下了姓名;就在我们认为他保有最后一丝善良,放走西米时,他却用手杖准确地击飞了挡在自己面前的易拉罐……他所说的不过是他想让人们看到的,而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人们乐于见到的。最令人震撼的是,所有的观众都失去了所谓的上帝视角,我们被阿卡什的内心戏糊弄着,失去了判别评价的能力。直到走出影院之后,才突然意识到,枪声已在下一秒响起。
除此之外,《调音师》中的音乐贯穿着整个过程。阿卡什起初为写不出曲子而烦恼,一段段音乐不断重复。最终他到达梦想的伦敦,完成了他的曲子,也丢掉了他的良心。原本因眼瞎而看不见音乐的旋律,最后因心盲而看不见人性的旋律。
我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阿卡什的复仇,你我都无法替代法律来执行惩罚。可最令人心寒的是我们从阿卡什身上,看到了社会的缩影。他所收获的爱情只能靠谎言维持,他没有勇气去揭穿自己的伪装。怯懦的利己主义者,最终却在看到女孩子的泪水、被绑着的西米时,流露出同情与怜悯之心。人性的魅力不在于他的绝对完美,而在于他独立思想下的矛盾,在善与恶之间摇摆不定。阿卡什最后只能用谎言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靠着伪装度过余生。
影片中有一句歌词:“敌意不要钱,友谊要收费,为什么心脏更像一个黑洞。”诚然,有时心灵也会像一个黑洞,贪得无厌。影片打上了黑色幽默的标签,欢快宁静的旋律背后是生与死的变换,阴暗而又绝望,极具反差。
不要用“埋葬过去,看向未来”来掩藏内心深处的黑暗与不安,不要过于相信他人的言论,也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诱惑不尽,懂得适可而止,看不见的旋律长伴吾身,而下一秒,便是枪响。 广告1801班 周玉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