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 南京财经大学

第275期(总第436期) 2019年5月1日   本期四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多期次
 
应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全过程应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全过程应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全过程应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全过程加速推进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加速推进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加速推进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我校商务孔子学院组织召开2019 纽约都市圈孔子学院院长会议我校商务孔子学院组织召开2019 纽约都市圈孔子学院院长会议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验证码:  
加速推进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
作者:党委宣传部 周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先后对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次进行阐述。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与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策引导: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常见传播方式为授课、书籍、广播、报纸等载体,其传播与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加之高校学生对其主动接收的频率日渐减少,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合理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将更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新媒体平台自身拥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丰富、良好交互性等特征,也为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手机一族”和“低头族”在年轻人中的数量也大幅上升。对于青年群体而言,长时间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极易造成用户提笔忘字、语言滥用、传统文化内容趋向娱乐化媚俗化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同感不断弱化。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影响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健康发展,甚至影响高校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因此,积极借助新媒体工具转变传播思路,丰富传播方式,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其的理解与认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媒体环境:挖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新方式
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介形式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在高校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高校新媒体平台主要基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从传播效果来看,新媒体工具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转型提供重要的平台。从传播形式来看,经由新媒体平台播出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辅以微视频、网络动图等手段,这一做法摒弃了传统媒介单一形式的传播局限,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较强的扩散速度及开放的受众互动空间,能更好地调动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及分享的积极性。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接受思维与方式,也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广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构建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立体式全方位传播矩阵。同时,应以传统的传播形式为基础,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宣传,真正提升传统文化在高校宣传中的占比与实效。
  三、路径初探: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媒体背景下,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最佳传播方式与路径,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考察的命题。
  (一)厘清内核: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探究新媒体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时,应厘清其核心所在,力求在不更改内容本质的前提下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传播。当下,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内容正日益显现出多样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特征。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已逐渐经由新媒体传播给广大受众,不少传统媒体无法完成的动漫、智力游戏等传播内容也在新媒体的独特制作下,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消遣方式。
  (二)拉近距离:借助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当前,校园网络已成为学生思想碰撞、价值诉求的有效平台及重要舆论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外,还应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媒介渠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普及。我们应创新思想政治交流的常规形式,借助新媒体,以生动的推广方式展示较为单一的说教内容,以更具时代特色的方法鼓励大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应利用大学生的参与互动集聚人气,通过接受者的自我关系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传播,进而引导热点话题的走向。
  (三)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文本,打造品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传播时,应打破思维壁垒,重构话语组合。同一主题内容经由相异的话语呈现方式,往往形成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传播者要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其可以进行传播、弘扬的新特征。我们应加快培养用户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载体的阅读接收习惯,保证传播的有效性,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从“相加”转向“相融”。
  (四)技术跟进: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六度空间理论”推算,如果1则消息能够经过6类不同人群的宣传传播,它便能在传递中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体验元素,将其变得生动、可感、有趣。我们应利用新颖的传播形式反推内容阅读,再经由大学生转发朋友圈、推送热门等方式进行二次扩散。
  (五)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形成矩阵,合理引导文化传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而言,除了继续吸收借鉴传统的教育方式外,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我们应在校内搭建微联盟联动平台,形成校园新媒体的传播矩阵,定期对高校新媒体宣传队伍进行培训,推出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充实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通过多种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现代化转型,形成健康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成果摘编,课题编号:DJ201724)
供稿: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校报 版权所有  |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