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助育人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必须阻止贫困代际延续下去,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拥有一定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资助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德育缺失问题。由于价值观教育和感恩教育弱化或缺失,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德育缺失甚至价值观扭曲现象。如“等靠要”思想严重,感恩意识淡薄;困难生认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状况,部分学生出具的证明材料真实性存疑;部分学生关注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责任意识淡薄,从不主动参加班级和学院活动,更遑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了。
2.学业困难问题。以会计学院为例,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的比率为22.44%,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的比率为23.9%。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仅有1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习进步奖学金。主客观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人期望、家长期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3.心理困难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来自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短板的压力,再次是来自人际交往产生的压力。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二、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1.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也要坚持助困与育人的理念相结合,引导受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涵养高尚品格。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部分学生的德育缺失,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造成了消极甚至是恶劣影响,特别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学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品格。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学生健康成长。2012-2016年,党和国家资助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大,财政投入学生资助资金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学校和社会投入累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幅17.77%,成千上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受益。作为受助学生,应该在党和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中奋发有为、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在资助育人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1.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2017年9月7日教育部在教育金秋第7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学生资助逐步构建了“扶困助学—立德树人—唱响中国梦”这一新时期资助内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素。我们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如果学生没有对文化的认同就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谈不上中国力量的凝聚。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存于心,外化为行,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明确使命,凝聚成长力量。受助学生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必须有积极准确的认识。如果离开了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离开了新时代中国梦的相关条件,就无法培养学生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举动。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不仅仅是一名受教育者,更是社会中的一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在学校中学习,更应该投入到社会中去,把个人命运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
3.鼓励受助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进阶。学院在各类评奖评优、党员培养发展、社会奖助学金评选中加大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引导,鼓励受助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锻炼能力、服务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在志愿服务中传递爱心、回报社会,这也符合“从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助勤不助懒”的资助育人原则。
四、在资助育人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体系
1.构建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支持体系。从经济解困(奖贷勤助免)、情感扶持(研师益友、学长导航)、能力提升(技能培训、团辅讲座)、精神激励(励志典型人物评选及宣传)等四方面,引导和激励学生放心学习、热心学习、有效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际工作中,学校应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动态调整,让每一位学生的努力更有价值。
2.构建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关系支持体系。建立以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宿舍、班级、社团,校友、爱心企事业单位、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家长等组成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通过学校、朋辈、社会、家庭四方的力量,营造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环境。年轻的一代强调个性,但同时也高度渴望归属感。在信息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展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受助学生的老师、同学、家长以及我们的校友和爱心企业家们,如果能够发自内心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就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2018年,第五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的口号是“中国梦·谁的青春不奋斗”。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应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理念,着力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工作,激励受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感恩奉献,努力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
(注: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摘编,课题编号:DJ201826)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