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与价值塑造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形成了“文化自信”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未来,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未来。他们的文化自信状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
一、理论之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自信是对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更迭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应当始终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强大的自信。
2.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优秀部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继承,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在关注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容,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3.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具有反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在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整个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仍然历久弥新,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引领与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中华文化的气度与神韵,激发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深厚基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文化自信的内涵之一。
二、现实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参差不齐。在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状况,经过选点调查和问卷统计,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大体了解传统文化,10%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近三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怎么了解传统文化。
在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度的调研中,有近六成大学生表示愿意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还有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专门研究传统文化。但是,也有4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只是被动应试。可见,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个体成长环境、所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在认识方面的差异,因而所显现出来的兴趣导向也有所不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令人不甚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了解接触,甚至愿意专门去学习和研究。有大学生认为,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只是通过一定方式唤醒文化自信。
2.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差异的原因因人而异。第一,西方文化涌进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作用。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比拼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第二,互联网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作用。互联网文化所具备的开放性,及时性,多变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产生怀疑。第三,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大,让许多大学生都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人文情怀越来越少。第四,不同的家庭背景,大学生从小获得的文化熏陶也参差不齐。
3.大学生对树立文化自信必要性的认知不到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有些老师只讲试题与得分点,不讲文化渊源,使得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不高。调研显示,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常常以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实用主义盛行。而传统文化更关注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导致许多大学生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将精力更多的放在有利于就业的考证学习上。
三、价值之维: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路径的思考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途径多样,渠道丰富。内驱是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主动接触。学校在这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采访中,有同学表示“校园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改变教育理念,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塑造。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有责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氛围,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清国情,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实践结合,开设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开设课程是首选。可开设不同传统文化的选修课,让大学生领略不同传统文化的魅力。调查中发现已经有90%的高校采取了这种方式,采访中学生们反映开设课程可以更全面的接触传统文化,这种方式对于不太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来说较易接受。
3.鼓励开展多层次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每所大学都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秀的社团活动是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最直观方法。学校应鼓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摘编,课题编号:DJ201801)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