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部将2017年确定为“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和“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年”。随着资助过程不断法治化、规范化,如何更好地落实教育公平,同时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成为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资助政策内涵解读
1.资助政策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路径及目标,也为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资助政策的理念指向应以此为依归。资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资助政策,助力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一方面,资助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政策的重要构成,应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资助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资助让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顺利就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2.资助政策的目标资助政策的目标是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对资助的内容、资助的保障作明确规定,确保兑现“绝不让已经录取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2007年5月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了资助的范围除了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还包括日常的基本生活开支。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此后,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资助政策的措施为有效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制度设计下,做好推进落实工作,各高校应因地制宜,提高政策执行的针对性。除了国家财政投入以外,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生源情况成立了一些校级资助项目,如校级奖学金、“三助一辅”等。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出台了相关规定,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与高校合作,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科研项目、助学金等形式,加大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这既拓宽了资助的资金来源,也丰富了资助的项目种类。这样,各高校逐渐构建了一个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且涵盖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级立体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二、资助育人有效性评估
1.资助育人的经济效果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学生的生活压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根据2018年最新发布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目前高校学生的奖助学金不但种类多,而且标准较高。比如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本专科生每人每年8000元,硕士生每人每年2万元,博士生每人每年3万元,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其中助学金本专科生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可以达到8000元;硕士生生活补贴助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博士生生活补贴助学金每人每年13000元。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资助标准的提高不但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也向学生传递了国家在高等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态度。同时,国家政府不断加大资助资金投入,助学贷款审批人数、审批金额逐年增加,资助育人经济作用效果明显。
2.资助育人的学业效果通过设立助学金、奖学金不同类型的资助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资助选择。但是,根据国家资助政策的要求,学生申请资助必须满足相关规定。通过这些要求和标准的设定,一方面保证资助的定向性,只有满足要求才能获得国家资助;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奖学金通过奖励优秀的学生,对学生表示认可,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使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二是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很多学生为了解决学费问题,不得不通过校外兼职等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因此,他们往往无暇顾及学业,从而耽误了学习,甚至成绩一落千丈。助学金的设立在帮助这些学生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使他们仍然可以集中精力潜心学习。
3.资助育人的社会效果资助工作本身提供了诸多工作、实践机会,例如勤工俭学、三助一辅等。被资助者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解决事情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节约勤俭、艰苦奋斗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有很多非贫困生都加入到了勤工助学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工作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足,从而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
4.资助育人的身心效果资助育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帮助是让这些学生身心上更加健康。通常,这些学生中学阶段在成绩上一直都是佼佼者,在生活方面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差距。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开销也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大城市的生活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不适应,从而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承担着家庭的希望,这让他们背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资助工作不仅仅在经济上帮助了困难学生,也对贫困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提高了学生面对困难及心理适应的能力。
三、结语
如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学校也更加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希望通过资助的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是,当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高等学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高等学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导,妥善处理好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对优秀生的奖励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好高校资助工作在助学、育人方面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资助工作在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要通过资助工作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以高等学校资助体系的建设推动高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要积极拓展思路,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不断提高资助公平水平,将资助与思想引导、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切实增强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 研究生院 王竹君
(注: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摘编,课题编号:DJ201819)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