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6日下午,时值第36个世界粮食日,恰逢学校建校60周年,由我校与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学术报告会”在仙林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夯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卢景波,江苏省粮食局局长陈杰,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颜波,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尚强民,我校党委书记陈章龙、副校长鞠兴荣等出席报告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巡视员胡恒洋,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钟甫宁,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习东,益海嘉里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穆彦魁,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总代表马文森等专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代表、江苏省粮食局各处室负责人、江苏十三个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部分骨干粮食企业负责人、我校部分师生代表等共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局长张晓强主持。
专家们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产业出现了粮食的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粮食产业资源配置上“供需错位”。目前中国粮食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和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我国粮食产业起点低,基础设施不完备,技术、管理仍较落后,因此需加速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位”,更有力地保障粮食安全。
与会专家指出,必须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导下,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振兴中国粮食产业。其主要途径有:恢复市场机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目标价格改革的战略定力;加大科技兴粮的力度;加快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具有中国特点的粮食产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以现代粮食加工业为基础、由市场做主导的粮食产业经济体制和机制;促进可持续气候适应型农业发展;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的调控能力,以及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国外资源的掌控能力;研究制定地区发展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粮食流通和仓储政策、营养和健康政策兼顾粮食自给率和营养目标;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促进食品与健康融合;以改革创新驱动,为粮食产业发展增加混合动力;发展粮食新产业,促进粮食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张晓强副理事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此次报告会上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专家围绕促进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作了精彩生动的报告,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推动粮食研究和实际工作将发挥积极作用,他代表报告会主办方再次对各位领导、专家、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向地方和行业,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开展持续研究,是我校建校以来持续坚持的理念和方向。中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学术报告会的召开,对我校粮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粮食经济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