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服务业进入现代发展轨道
目前,我国已进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期。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一是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稳步提高;二是目前我国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正是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产业结构快速演进的重要时期。这些将推动我国服务业进入现代发展轨道。
我国服务业发展跑出加速度,主要是三个具体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因此,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制造业需求影响较大。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大。而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需求弹性小,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
二是得到有效内需的有力支撑。现阶段,很多制造业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去库存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产能不足的部门几乎都是服务业部门,如医疗、教育、养老、住宅等,其中知识技能密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尤其缺乏,服务业成为我国有效内需的重要内容。因此,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发力,主要是扩大了市场主体对服务业的需求。
三是发展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某些具有本地化需求属性的服务业部门得到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其表现: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这些服务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信息网络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使服务业摆脱了本地化需求特征,可贸易性越来越强,从而为服务外包等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在我国已进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期的情况下,还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如有意无意地将服务业发展与国际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由“去工业化”后服务业过度繁荣所引起的。此观点对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的我国来说是有害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发展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没有任何关系,也与金融资本的趋利本性无关,而与经济体制机制有关。
那些把实体经济等同于制造业、把服务业等同于虚拟经济,认为反危机就要全力发展制造业、而服务业是虚拟经济必须抑制的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制造产品和服务产出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有形与无形,而非实体与虚拟。是否出现泡沫经济,要看一个产业部门“杠杆率”运用水平。经验证明,杠杆率大于20倍一般就是泡沫经济,即使是生姜、大蒜等产品也会出现泡沫。因此,不能把服务业发展繁荣等同于泡沫经济。而制造业利用的“杠杆率”过高,产能发展过度,也会出现泡沫、发生危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制造业重要就忽视服务业发展,应该反对的是服务业过度金融化。现阶段,把资源投向具有实体经济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更能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
与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我们低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较低,其直接结果是很多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很多服务业有效供给短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高的行政进入门槛即行政性垄断壁垒,导致资源不能按照市场需求信号顺利流入现代服务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的改革开放思路,引申到服务业发展方面,就是要求服务业要素市场深化改革开放,要求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深化改革开放,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形成全面、持久的国家竞争优势。这是商品市场开放倒逼服务市场开放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战略上选择渐进式开放服务领域,可以减缓改革的阻力,并使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有时间做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准备。 原载201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05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