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首歌,在心底吟唱,拨动着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在血液里沸腾,唤起了无限的激情;青春更是一次冒险,在挑战中不断收获,书写那些无悔的美好时光。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的参赛作品《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学生:单沈、龚朝珍、郭仲捷、毛青、金文苑、冯祚军,指导老师:张国军)获得全国一等奖。此次获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成绩的历史性突破。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随他们的脚印,重新踏上那条充满汗水与心血的“挑战”之路吧。
志同道合,携手挑战
“当时我决定参加比赛,是想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学术素养。”谈到参赛初衷,金文苑依然记忆犹新。由于是同班同学,之前也曾经一同参加过院里的其他比赛,并且都有参加“挑战杯”的意向,龚朝珍、郭仲捷、毛青、金文苑四人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之后,郭仲捷又邀请了单沈和冯祚军两位同学加入团队,“铿锵六剑客”便这样诞生了。
正当他们忙着确立课题的时候,队长单沈无意之中看到了一则关于“养老金缩水5000亿”的新闻,这使他想起了暑假在家看到的一个专题节目。当时一则关于“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专题报道让他感触颇深。于是,他便在小组里和队友们交换了意见。商量后,大家都一致认为养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切入点。于是他们找到了张国军老师,与他交流了小组成员的想法。张老师听完后表示很乐意指导这个项目,在听取了张老师的建议并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讨论后,《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这一课题被确定下来。
千锤百炼,愈挫愈勇
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会一帆风顺。队长单沈笑着说:“挑战杯就是要迎接挑战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既然决定研究民营养老院的发展状况,那么养老院负责人、老人、社区居民、相关职能部门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调查对象,而调研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份问卷调查的好坏。“第一次设计问卷完全找不到着眼点,上网查询了很多相关问卷希望能够有所启发,但结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后来,多亏了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方向性的指导,我们才有了些起色。”经过四五遍的推倒重来、反复修改后,他们的4份调查问卷终于成形。他们利用所有的课后时间,在一周时间内,向敬老院、社区等地发放了400多份问卷。
尽管前期做了大量准备,但是他们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调研时,敬老院附近的社区居民通常以“不关注、不了解”为由拒绝填写问卷;养老院相关负责人最开始也因不信任而拒绝他们的调查,甚至不准他们接近老人……问卷调查结束后,整个团队立即投入到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的紧张工作中。刚开始做调查报告的时候,几个人一头雾水,“当我们硬着头皮把报告交给指导老师的时候,报告几乎被全盘否定。”一时的挫败使他们一度情绪低落,但并没有灰心放弃。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小组讨论。那段时间,他们经常聚到书香地进行头脑风暴,书香地关门了,他们再转战中苑食堂,食堂关门了,他们再回到宿舍线上讨论。“当时院里的其他队伍都已经放弃了,而我们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前期准备,不想功亏一篑,于是就一路坚持下去。”
“我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再完美一点,所以,我会全力以赴,再苦再累都没关系,一定要尽到一个队长应尽的责任!”队长单沈说。单沈不仅是队伍的“业务骨干”,也是整个团队一路坚持的精神支柱。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国军老师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悉心指导,论文从校赛的一万字,到省赛的两万八千字,他们已经记不清修改过多少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反复润色,论文终于由最初的浅白变得专业,并得到了南京市鼓楼区民政部门领导的首肯,得以在《改革与开发》杂志以及《南京晨报》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冯祚军同学说:“一路走来,竞争真的很激烈,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要疯要崩溃的时候……起初被拒绝时也很有挫败感,但之后就越挫越勇了。”就是这样,他们坚信只要勇敢地迎接挑战,胜利就在前方向他们挥手。于是,他们给了自己的团队一个响亮的队名“AllStar”。
苏州之行,沉着应对
今年9月,当他们的课题《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进入全国决赛的消息传来时,距离去苏州参加决赛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没有过多时间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而是立即投入到决赛的紧张准备中。
决赛答辩采取的是封闭式答辩,地点安排在一个展厅内,每支队伍只有一个展位,并且只有参加答辩的选手才能进入展厅。“由于缺乏经验,我们都不知道每个展位有三面展板,所以只带了一面,并且没有印制宣传单。”不少团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家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立即分工,一边制作宣传单,一边在文印室门口排队等待。“还有两面墙可以用我们调查时的照片补上,这样既能填补空白空间,又能吸引专家前来问询。”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们仍能想出有效、有新意的点子来弥补。
为了让每个队员都得到锻炼,导师要求每个人都参与答辩的训练。于是,大家都参与了模拟答辩,锻炼实战水平,比赛前每天都要将整个流程练上三四遍。在确定答辩人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些小插曲。队友之间的相互谦让、相互推荐,让导师犯了难。这时,队长单沈凭着对各个队员的了解,慎重考虑之后,向老师推荐了郭仲捷、毛青两个口才、形象都更为突出的人选,并积极跟队员进行沟通,最终确定郭仲捷上场答辩,毛青、单沈从旁协助。郭仲捷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成功接好了答辩的一棒,条理清晰、沉着冷静地将他们的调研成果一一展现给了评委,为最后的成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不是一个特别有威信的队长,”单沈在谈到团队管理时很是谦虚,“我们都是以朋友的关系相处,我会去留意每个人的特长、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获得展示的机会。”
载誉而归,心怀感恩
载誉归来,他们收获到了一路的鲜花和掌声。而最让他们骄傲的是,在这一年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也同时收获了很多,这会是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记忆。
一路走来,他们有太多的感恩。积极提供帮助的指导老师、亲切慰问的学校领导、关怀体谅的寝室室友,以及默默支持的父母,正因为有他们,同学们才会感到温暖并对比赛充满希望。
当谈及队友时,他们总是相视一笑,因为有太多的回忆值得去留恋。曾经一起坐地铁,一起做调研,一起吃饭,一起讨论,一起修改论文,一起进行答辩训练……他们在美好而短暂的时间里朝夕相处,一起磨练,一起迎接挑战。他们彼此信任,充满真诚;他们团结互助,携手并进。尽管有时候会有些小摩擦,他们也能及时彼此沟通,相互谅解……一路走来,队友风雨同舟的陪伴,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
辉煌已经属于过去,更多新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我们在祝贺他们的同时,也期待着“创新的种子”能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能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关注、参与、享受这场大学生们的学术狂欢。记者 丁一桐 王璐 王界 韩玉珏 葛志文
供稿: